由中科院组织编写的《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》9月27日在京发布,报告立足地球大数据支撑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,采用多源数据采集、云计算分析、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等技术方法,系统分析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评估典型案例,为构建可持续发展目标空间评估指标体系,动态评估相关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全球、区域、国别和地区尺度进展提供了新的科技支撑。
作为中科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,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于2018年1月1日正式启动实施。发布会上,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专项负责人、中科院院士郭华东表示,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方面,大数据正在为科学研究带来新的研究方法和手段,地球大数据在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中具有巨大潜力。“专项投入优质精准科技力量,在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数据源、方法论、实现案例和决策支持等多方面创新,为相关重大问题提供更可靠的数据依据和新的研究理论和方法。”
了解到,《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》聚焦零饥饿、清洁饮水和卫生设施、可持续城市和社区、水下生物、陆地生物等特定目标,遴选多个典型案例进行深入研究。
对此,郭华东表示,所研究的案例,在数据采集、多源数据加工与处理、指标体系构建、指标进展评估等方面各有侧重。
如面向零饥饿目标,在莫桑比克开展了基于众源数据采集与云计算的耕地监测方法研究,实现了地块尺度作物类型识别与提取,研发了其全国10米分辨率耕地数据。
对于全球关注的土地退化问题,通过发展评估方法,实现了2000-2015年全球土地退化/恢复评估。结果显示“全球仍有32个国家土地退化面积大于土地恢复面积,而中国土地净恢复面积全球占比18.24%,为全球土地退化零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。”
发布会上,中科院副院长、地球大数据专项领导小组副组长张亚平表示,中国用实际行动走在落实可持续发展议程全球进程的前列,以科技创新作为支撑,面向可持续发展这个人类共同的宏大使命所提出的新需求和新挑战,不断做出贡献。